校团委组织学生开展“传承红色基因”——瞻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教育活动

发布时间:2021-11-04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第一站参观聂耳故居

为进一步推进党史学习教育深入人心,引导全体学生干部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校团委于2021年11月3日开展以“传承红色基因”——瞻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主题的党史学习教育。本次活动校团委副书记罗之鹏老师、王姚尧老师带队,共46名同学参加,前往聂耳故居和云南抗战胜利纪念堂博物馆,重温革命峥嵘岁月,缅怀先辈英雄们的光辉事迹。


    首先我们来到了聂耳故居,在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间,聂耳的父亲聂鸿仪来昆明行医,在昆明甬道街租用一间铺面开中药铺“成春堂”。该房坐东朝西,临街有两层楼土木结构房三间。谁也未曾想到在此10年后,这座“一颗印”式不起眼的小楼见证了人民音乐家聂耳的诞生和成长。




  

    18岁时聂耳外出求学离开昆明,从此再也没有回来。离开昆明后,聂耳来到了上海,也就是在上海的十里洋场,聂耳的音乐才华进一步得到施展。也就从那个时候起,聂耳正式地走上了音乐之路。据说“聂耳”这个名字也是有来由的:聂耳原名聂守信,因为他耳朵十分敏锐、听音能力好,人们亲切地叫他“耳朵先生”,他索性就将名字改为聂耳。



 1935年聂耳进联华影业二厂任音乐股主任。同年3月,他听说电通公司将拍摄田汉创作的影片《风云儿女》,主动要求承担主题歌的谱曲。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后来唱响大江南北,闻名世界。

聂耳是时代的号角,在其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创作的40多首音乐作品,是我国现代音乐宝库中永载史册的不朽篇章。如:《码头工人歌》、《大路歌》;有以农村姑娘和歌女,为题材的,如《梅娘曲》和《铁蹄下的歌女》;还有写青年学生和报童生活的,如《毕业歌》和《卖报歌》……当我们一一细数这些歌曲的名字,当我们哼唱出它们的旋律,聂耳的形象又会在我们的头脑里重现。


第二站参观抗战胜利纪念堂博物馆

    走进纪念馆,首先参观了云南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讲解员依次从《戍江怒涛、护国首义》、《马列先驱、云岭星火》、《乌蒙转折、巧渡金沙》、《西南一隅荷重任》、《烽火遍三迤、朝霞满云岭》、《美好蓝图、前程似锦》6个板块展示了各个历史时期云南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变革过程。



回顾了自鸦片战争以来,在云南红土地上,由革命先烈、先贤和人民群众共同谱写的波澜壮阔、英勇无畏的革命历程和光辉史诗。感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力量。置身于抗战胜利纪念堂,浓厚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不断引领着新一代年轻人追溯历史,缅怀先烈,牢记使命。

老师和同学们认真观看了展馆参观区陈列的抗战时期详实的历史资料、珍贵文物,听讲解员讲述着生动、感人的革命斗争故事,身临其境,仿佛回到了那段红色峥嵘岁月:云南各阶层民族、民众参与和发起反抗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早期马列主义在云南传播,中共党员在云南宣传共产主义思想,追逐理想;感受到了当年党和人民为保家卫国开展抗日战争的历史场景,重温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和过程;馆内的一幅幅照片、一件件文物都显示出共产党人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对人民的无限深情和对事业的执着忠诚。历史不会忘记那些英勇无畏、前仆后继,用鲜血扭转乾坤,用生命铸造新中国的共和国卫士。斗转星移,中国共产党在艰难与曲折中走过了100个春秋,在这悠悠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儿女书写了一幅壮丽的红色经典画卷,孕育了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染成的红色基因。

    瞻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史学习教育,让参加的每一位同学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要引导广大师生铭记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砥砺奋进走向未来。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tw

友情链接